未来属于这五类实业“新物赛博体育种”发布日期:2023-03-21 浏览次数:

  赛博体育2008年以来,实体经济进入一场淘汰风暴,至今没有停息。但也有不少公司逆势而起,成为现象级公司。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冲出重围,成长为下一家伟大的公司?

  整个2016年,从民间到政府、从国内到国外,关于实体经济的争辩和讨论,从未停息。这个话题如此火爆,以至于它随时可以点燃人们的情绪,制造出巨大的漩涡。

  2016年初,一份《实体店阵亡名单》在网上流传,实体店关门、倒闭潮来袭。梅西百货、万达百货、香奈儿、沃尔玛、、7-11、麦当劳、咖啡陪你、美特斯邦威、李宁等知名品牌,都在这份死亡名单上。很多人认为,压垮实体的“线年,万科、伊利、格力、南玻等一批老牌龙头上市公司遭到险资举牌,实业与资本的关系成为年度话题。险资举牌与飙升的房价一道,引发了对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担忧,“关厂炒房”“卖房保壳”“脱实入虚”更是成为年度经济热词。

  2016年底,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对中美税率的比较,引爆了“死亡税率”的话题,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引发全民讨论。

  与此同时,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都宣布了新的计划,大力推动制造业复兴,中国实体经济的外部竞争也在加剧。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,推动实体经济发展。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实体经济受到了空前关注;2017年初地方政府“”上,实体经济也是最受关注的话题。

  危险是显而易见的。2015年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.3%,为多年来首次下降;2016年,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水平不足2015年的1/3,是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速。

  机会并不是显而易见的。不仅是在中国,在全球范围,实体经济都在经历一场并不轻松的洗礼。自1840年瓦特发明蒸汽机、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,工业化的生产方式、消费方式成为这100多年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。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、科技时代,移动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基因技术等高科技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,工业化的生产方式、消费方式正在被扬弃。因此,欧美发达国家力推“再工业化”战略,谋求在技术、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,抢占制造业制高点。

  正如工业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,科技时代、信息时代将会出现实业“新物种”,重构我们对传统实业的认知。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生,创新和变革已是大势所趋,但成功的永远是少数——任何一场变革,都会造成少数成功者的脱颖而出,而大部分会失败,并成为变革的成本。这是当下“实业难”的大历史背景。

  但,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——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,所有的人有机会站在同一个起点上。成立100年、10年和1年的公司,也许面对着相同的机会。也许成立1年的新物种,会秒杀成立100年的老公司。

  虽然当下实业萧瑟,中国却处于一个巨大的风口之上,那就是消费升级。按照国际惯例,人均收入突破6000美元意味着消费升级,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突破6000美元。广袤的市场、巨大的人口,这场消费升级运动将催生一批优秀的公司。

  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怀疑未来。到底你是历史性地被淘汰,还是历史性地获得未来,主要看你能不能突破自己,成为适应新商业环境的新物种。

  实业是价值的创造者,是财富的基石。作为商业史的记录者,《中国企业家》一直以来对实体经济寄予极大的关切。2006年以来,中国制造亟待转型已成共识,在此后的十多年里,《中国企业家》杂志共推出十多篇封面及重磅文章,记录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。2017年《中国企业家》以“实体经济如何破局”为主题进行了调查,实业到底遇到哪些问题,未来有竞争力的实业公司应该具备哪些能力,实体经济如何破局?

  我们向全国各地的500家样本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。经过2个多月的调查、采访,收集到326家企业的意见信息,其中也挑选了20家行业代表企业进行深度电话访谈,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家们对实体经济的看法和建议。

  从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构成来看,民营企业占比达77.78%,此外还有国有企业、中外合资、多元化股份等不同所有制企业。按营收规模划分,则以小微企业为主,年营收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为59.26%,超过一半,营收10亿~100亿和100亿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10%左右。

  从问卷结果来看,45.06%的企业认为将继续处于长周期的底部,经济仍有下行压力,不容乐观。目前受访企业对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看好程度仅为6.45(10分制),不甚乐观。

  同时,30.86%的企业对2017年公司经营状况的预判为“与之前相比,公司增长将放缓或出现经营困难”,而该问题在2015年调查结果中占比仅为11.27%。

  从外部环境来看,造成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,超过半数的企业家归因于原材料、人力、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,以及税负压力大、各种非税费用多。

  另外,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,资本“脱实向虚”,来自互联网、房地产、金融等行业的冲击等因素也相应地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。

  问卷结果显示,只有33.95%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涨幅低于10%,16.67%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涨幅低于10%。也就是说,66%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涨幅高于10%,83%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涨幅高于10%。

  最近三年企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涨幅在10%~20%是一个比较可信的数据。41.36%和46.30%的企业选择了这组数据,这说明最近三年企业成本上升的幅度很高。原材料成本上涨既有市场规律作用,也受到人民币汇率贬值,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,过剩产能政策影响。与此同时,高房价推动房租上涨,增加企业经营成本,工资的上涨也是普遍趋势。

  整体而言,原材料上涨稍显平稳,但波动较大,而人力成本持续上浮,部分时间还出现了用工难问题。“在研发人才这块,很多海外人才回流,提高了人才整体实力。但是基础工人欠缺。”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学海在受访时指出。

  低廉的人力成本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重要条件,2008年1月1日实施新《劳动合同法》,宣告中国企业的人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,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丧失。从2008年开始,东莞等地大量制造企业开始向人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,这种趋势至今没有停止。2008年3月《中国企业家》封面报道:《劳动合同法震荡》,记录了这一变化。

  受访企业中有超过80%的企业认为税负过重或较重,这与2012年《中国企业家》关于“呼吁大规模减税”中94.91%的调查数据相差不大。5年时间企业税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。

  从企业对税收政策不满意所反馈的原因来看,税负过重,税费种类过多排在了首位。赛博体育有受访企业反映:“除了税收之外,各种费用负担也很重。而且税务部门寅吃卯粮,年底就让预交明年一月的税收。”

  虽然“营改增”自去年5月1日全面推行以来,一定程度上给不少企业减轻了负担,但是仍有59.63%的企业认为”和之前相比,税负压力没有太大变化”,甚至有24.84%的企业认为反而“比之前加重了”。此外,税改政策执行不到位,改革力度不足,降税幅度不大,以及行业间税负分布不均衡等也造成了企业对当前税收政策的不满。

  近两年来,中国实体经济在严重下滑,而房地产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降反涨。高地价、高房价以及由此催生的投机游戏,一直存在。2015年至2016年期间,原本商品属性的房地产金融属性更加明显,通过借贷、加杠杆等手段房地产摇身一变成为投资赚钱的工具。

  房地产“脱实向虚”进而导致资本“脱实向虚”,流入到实体经济的信贷资本越来越少,实业融资也变得更加困难。据调查结果显示,“过去一年,受资本寒冬影响,企业融资困难”的企业达到40.12%,不少受访企业反映银行周期变长,影响生产。

  谈及来自非实业的冲击和挑战,北京中讯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敬钧说到: “房地产、金融投资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疯狂、快速赚钱给实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非实体企业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点缀,不应该抢了实体的风头,反客为主。”

  此外,房地产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还表现在推涨土地及房租成本,赛博体育倒逼企业从沿海迁到内地或海外;吸引家庭和实体企业的资金投入,严重影响实业生产和消费。

  房地产投机对实业的侵蚀值得警惕。2013年9月《中国企业家》特稿《煎熬温州》,记录了温州房地产投机对企业、行业乃至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。温州曾经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本城市,温州的小商品一度风靡全球。但是温州也是实业最早垮塌的城市。当深圳在搞产业升级、成为中国创新中心时,温州却全民炒房、放高利贷,不仅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,也沦为房地产投机的重灾区,大量企业倒闭,有的行业企业几乎全军覆没。

  这种残酷的淘汰游戏至今没有停止。“可能温州最后只有1/3的公司能活下来。”温州当地一位企业家说。

  受访企业给出的答案中最多的就是“核心技术”、“核心竞争力”。重视技术和研发,打造自身优势和不可替代性,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。但是大多数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很有限,导致公司创新力不足。

  50%以上的受访企业认为,“技术、人才的缺乏”、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”,是科研创新最大的挑战。“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”、“承担的创新风险太大”以及“创新意识不够”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进步。

  三、互联网是不是压垮实体经济的线%的受访企业认为“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逐步融合,利弊共存,相互推动”。

  40.12%的企业表示“开始关注互联网思维,会依据情况再做进一步打算“,38.89%的受访企业“已经互联网思维运用或渗透到实际操作中,且初见成效”。

  可见,对于实业和互联网的关系,人们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——从最初的恐惧、对立,到主动拥抱互联网。

  互联网也对当前的实体经济提出了挑战,不仅需要硬件创新升级,传统企业还需要适应互联网思维模式,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,针对不同的平台进行按需生产,这也是传统粗放型生产企业逐步往智能制造转变的必经之路。

  2016年,《中国企业家》发起了“企业家看供给侧改革”的调查活动,58.1%的企业对供给侧改革给予厚望,认为供给侧改革会产生较大的有利影响。

  在本次调研采访中,关于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的问题,超过一半企业给予肯定,并认为这一政策是必要和正确的,但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给企业带来的“有利影响”并未达到企业家们的预想。

  从问卷结果来看,仅有16.67%的企业认为供给侧改革对企业影响很大, 接近78.40%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小或暂时未受到影响。供给侧改革影响较小,产能过剩依旧存在,受访企业认为,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依然激烈。

  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的呼声始自2006年,本刊记者在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调查制造业企业生存现状,2007年1月封面报道:《中国制造:斗胆多卖了三五块》记录了一个又一个蜕变、死亡、迁徙的故事。

  2008年是个分水岭式的年份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,发达国家需求萎缩,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也受到重创,一大批中小公司纷纷倒闭。2008年9月封面报道《消失的浙商》记录了这场风暴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、被淘汰公司的故事。

  但转型至今没有完成。从2008年以来,因为需求萎缩、成本上升、消费升级等原因,实体经济进入了一场淘汰风暴,至今没有停息。但也有不少公司却逆势而起,成为现象级的公司。

  2016年底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:“中国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,而是那些不行的实体经济缺少开拓精神,未来30年竞争会更激烈,但也会看到很多新的实体经济出来。”

  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,什么样的企业将冲出重围?本次调研中,我们对未来企业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调研,并且对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司进行了画像。

  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。重视技术的公司将获得更多的机会。

  华为和格力具有代表性。虽然实体经济哀鸿遍野,但华为却在走向世界,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类公司。有人形容家电行业利润率“薄得像纸片”,但2012年至今格力的利润却从6%上升到13%。此外,格力空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5%,全球市场份额22%。

  这两家公司的突出表现,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研发的大力投入,在原创技术上它们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。多年以来,华为研发投入占营业额10%,华为2016年规模大约5000亿元,也就是说它的研发投入高达500亿元!这是很多公司无法企及的数字。格力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5%,虽然不及华为,但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投入了。多年积累,让这两家公司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公司竞争的能力。

  “坚持做技术的这几年过得都不错,都有很好的机会。现在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不同以往,已经可以到国际上比一比了。”前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说,他从事的是精细化工行业,他创办的另外一家公司也在准备上市。

  “做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赚钱没有那么快,要持续投入,耐得住寂寞。”王跃林说,企业家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,不能只看短期利益。

  1998年,任正非的一篇内部发言(后被整理成《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》)一时成为名篇,有关华为核心价值观的七条“军规”诞生。彼时,中国从“短缺经济”进入“相对过剩经济”,同时还有亚洲金融危机冲击,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很多企业倍感煎熬。成立10周年、产值不到百亿的华为也一样感到迷茫。当大多数企业还在“追求最大利润率”的时候,任正非说,华为不需要利润最大化,而是要做“世界级领先企业”。正是有成为“世界级领先企业”的雄心,让华为立足长远竞争力,在科研、创新能力上慷慨投入,“对准一个城墙口进攻”,才成就了华为的今天。

  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是,一家餐厅排着长队,旁边的餐厅却无人问津。能烧出一桌好菜,就是竞争力。2008年以来,大量死亡的制造业公司就如同无人问津的餐馆,产品同质化、缺乏竞争力。

 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提出了做实业要有工匠精神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,人们对产品的体验有更高的要求,专注于做好产品的公司有前途。“过去我们强调企业规模,‘大而不倒’,现在应该更注重企业内在效率,‘小而精’也可以很好。拼谁的胆子大,野蛮生长的时代永远过去了,现在拼的就是效率和质量。”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学海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时说。经过这一场洗礼,商业正在回归其本质,价值决定价格及市场竞争力。

  2016年以来,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、电饭锅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。周其仁教授认为,这种现象里面恰恰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机会:“我们的产品数量没问题,价格竞争力没问题。过去20年,中国的出口产品品质较好,但内销产品的品质跟不上内需的要求。为什么现在这多人舍近求远去买日本、德国的产品?因为国产的品质太差。另外,收入提升就是人们的时间成本上升,带来对服务便利性的新要求。”

  “我们现在不投那种帮人省钱的公司,投的都是让人们生活更有品质感、更有幸福感的公司。”执一资本合伙人李牧晴说,这几年人们对品质的需求已经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验证。他最近投的一个项目叫闪送,是一种同城更快、收费也更高的快递,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平均2个小时能送到。很多年轻人喜欢用闪送,家住望京的李小姐每周都会用闪送从南三环海鲜市场取买来的海鲜,虽然取一趟要花50块钱,这让她感觉很方便。

  中国寿险业一张保单的平均保费不到5000元,2012年泰康人寿推出的一款昂贵的年金产品——“幸福有约”的养老计划。购买者可以一次性付清200万总保费,也可以分10年期缴、每年交20万及以上保费。虽然昂贵,这款年金产品却是保险行业的爆款,在高净值人群中倍受追捧,为泰康带来了几百亿的保费收入。

  “幸福有约”最大的特色,是它背后有国际水准的养老社区及养老服务体系。客户年轻时可享受保险理财服务,年老时既可选择入住泰康之家养老,也可选择使用保险金自由安排养老生活。中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,但是高端养老产品因为投入大、回报慢,几乎没有供给。

  早在2007年,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在关注养老产业。这位有深厚经济学素养的企业家注意到,随着经济的发展、中产人群的壮大,娱乐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已经成为刚需,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严重落后。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人寿保险业聚集了巨大的资金,能不能成为“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投资者和建设者”。虽然养老产业风险很大,但这是一片没有人涉足的蓝海。

  如今,泰康已经成为养老产业的龙头公司,吸引了最有消费能力、最讲生活品质的老人。此外,泰康还有医院、墓地等全链条的养老服务,泰康已经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保险公司的认识。

  互联网对传统实业的颠覆曾让实业界充满危机感。小米手机、乐视电视的出现,瞬间秒杀老牌制造业公司。王健林和马云、雷军和董明珠都有著名的赌注。

  但如今,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,未来没有纯粹线上的公司,也没有纯粹线下的公司。线上线下互相促进,是商业的主流。

  成立于2009年的品牌“全棉时代”,已经成为城市中产最受欢迎的家居品牌。创始人李建全介绍,全棉时代采用的棉花,纤维长度达到4.8公分,比一般的棉花纤维要长50%以上,“棉花纤维越长,柔韧性越好,产品也越舒服。”

  全棉时代的产品样式比较普通,乍一看并不起眼,但因为质量好,逐渐受到一二线城市白领人群的追捧。就李建全的经验来看,导向消费升级市场的路径不是定价,而是质量。但在一个过度丰富的大众消费市场中,即便质量好,短短几年形成一个品牌也是很难的。

  李建全最初的选择是开门店,2010年就在深圳开了20来家,但门店辐射人群有限,租金成本很高。2012年,全棉时代的天猫店的开业,让全棉时代迅速在消费者中形成了影响。赛博体育目前全棉时代的线上、线下销售规模大概开。李建全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比例。

  互联网、大数据会直接改变未来商业的形态。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讲规模化、标准化,未来的制造业是智慧制造、个性定制。在这个转变过程中,会出现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。一款专卖小黑裙的APP在城市白领中颇为流行,它针对特定人群销售某种类型的衣服。据记者了解,很多服装企业都在学习小黑裙模式,打造自己的粉丝社群,为他们提供某种类型的服装。

  周其仁教授说:“在新的全球格局中,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很大。世界很大,很多市场没有好好去开拓,我们这20年就是制造能力很强,商业能力不强。”在不同的文化、语言、法律、人际关系里头从事商业活动,是很大的挑战,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。

  华为是海外战略最成功的公司。1998年,国家放开了民营企业的外贸限制权,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市场的开拓。最早奔赴莫斯科开拓市场的一位华为员工说,“1998年我们一无所获。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。但我们坚持了下来,并告诉大家,华为还在。”华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——自主品牌出口。2015年,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超过3950亿元,海外市场营收占比58%,且所有出口产品均为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产品。

  王跃林的很多朋友都是科技公司创始人,对海外市场都跃跃欲试,除了销售自己的产品,也想买一些先进的技术。“光靠自己做技术也是不行的,海外有很多好机会,不应该错过。”王跃林说。(原文来源:

官方微信关闭